中国旅行社:导游为什么发飙

来源:星宝旅游网 发布:2015年05月05日 作者:小魏 人气:1453

   摘要: 旅游法的初衷是保护游客利益,让游客舒心畅快地游玩,结果往往事与愿违。它损害旅行社利益,诱导其说谎话假承诺。双方只能揣测意会,信任度降低。

   云南导游发飙大骂游客没良心,非常恶劣,这不必多说。有意思的是视频里的原话,导游大骂,“来到咱们云南你抱着什么心态?骗吃、骗喝、骗玩吗?骗飞机坐吗?”游客明明交了钱,怎么能叫骗呢?
    对市场稍有了解的人都猜得到,这通常是价格低廉的旅行团。一趟旅行下来,旅费仅够覆盖成本,甚至交通住宿费都不够,提供此类服务的旅行社却比比皆是。旅行社怎么赚钱?通常是和景点、商场分成,从游客消费中分成。导游工资基本就在游客的购物分成里。
    这就是市面非常火爆的购物游,因为价格杀到极低,游客络绎不绝。旅游新闻经常出现“恶导游”“强迫购物”,基本都来自此类。
    好好的旅游,居然变成逛商场,这不是坑人嘛?没办法,物美价廉到底稀少,一分钱一分货才是市场常态。对多数情况而言,游客也有逛景点、进商场需求,导游大多不用“强迫”,一切自然而然。
   这种商业模式没什么稀奇。一款免费游戏面向多数人免费,只需向少数人收会员费,整个项目就能运营。一个游乐场,多数免费场馆吸引客流,少数付费项目就够撑场。
同样的道理,旅行团无需每逢商场就摊派购物,往往某处商场火爆,某些游客出手大方,旅行团就能收回成本。旅行团给商场景点导客流,通过市场协作,很多产业都参与进来,游客需要分摊的旅费才极低。
     旅游市场火爆,游客能低价出行,得益于市场的大分工。虽然开价极低,旅行团也有利可图,在一些热门的旅游线路,导游带队之前要先交一笔份子钱。导游想多赚钱,就需要把游客哄开心,让他们欢天喜地购物。导游越是心急火燎地催逼,游客就越不耐烦,从心底里抵触。沦落到大骂游客没良心,这显然是失败透顶的营销,应该作为反例被写入营销教材,让从业者引以为戒。
    2013年旅游法颁布,其中第35条规定: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低价组织旅游活动,诱骗旅游者,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。这显然是对成熟商业模式的敌视。法律禁止超低价格的购物旅游,只能让游客和旅行社的关系走向恶化。
   旅行社宣传招徕时,不敢名正言顺宣称低价购物游,线路设计刻意隐去商场停留。双方不能通过合同约定购物内容和金额,那样授人予柄,招致游客、竞争对手举报,管理部门处罚。市场竞争激烈,购物游是很成熟的盈利模式,旅行社不可能舍弃,只能不声不响地干,甚至极尽欺瞒哄骗。一些游客有了不切实际的期待,他们贪图便宜,自以为有法律撑腰,廉价旅游理所当然。一旦发现被带到商场购物,难免怒火中烧,心里愈发地抵制。
   旅游法35条的初衷是保护游客利益,让游客舒心畅快地游玩,结果往往事与愿违。它损害旅行社利益,诱导其说谎话,假承诺,把一部分合同逼到地下,双方只能揣测意会,信任度降低。
   禁止购物旅游之前,旅游市场存在素质低劣的导游,虚假溢美的承诺,这都难免。全国每年旅游人次以数亿计,强迫购物、辱骂游客的毕竟是少数,只需以个案追究违反合同,侵害权利就可以了。服务周到、价格公道的旅行社会从竞争中脱颖而出。法律干预堵死了向善之道,让市场变得复杂不可测。
   美国租房市场上有类似例子。政府以帮助穷人之名限制房租上涨,代价是房东额外收取钥匙费、家具费,房客大感愤懑,认为房东黑心。房东也经常辱骂房客,认为他们占便宜,没良心,交低房租还挑三拣四。糟糕的法律具有挑拨离间、败坏道德的效果,这在很多领域都是相似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