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真实的艋舺 台北最早街市百年长盛不衰

来源: 发布:2014年08月19日 作者: 人气:1091

 艋舺的源起

  艋舺原指小船,后引申为小船聚集的地方。艋舺也是个古老的城区,位于台北市西区,是台北市发展的起点。艋舺的繁华、生猛,艋舺代表的庞大利益、角头林立,却有着很深厚的伦理规范。这里既有华人传统的寺庙,又有日治时代的遗风。80年代,三十八年之久的戒严令解除、外省帮派的兴起、枪枝开始泛滥,艋舺各方势力重新洗牌,伦理与规范开始崩解。影片《艋舺》正是利用黑道这样张力极大的生活方式,来表现一个戏剧化的时代,一个性格强烈的城市。

  艋舺【měng xiá】是台北最早形成的街市,是一个因河运而开始发展的内港,有最早的码头和台北最初的市集,原来的名称叫蕃薯市。日据时期,被划入“游廓”(风化区),高张艳帜,声名远播;光复后,改名“宝斗里”,1997年,台北废除公娼,才使得华西街特种营业萧寂下来,现在每到夜晚便涌入大批人潮,以中华民俗艺品和台湾小吃为主,从海产,烧酒虾,羹汤到最具特色的蛇肉,蛇汤,成为目前本区最繁华的地段之一。

  艋舺经过一百多年的变迁,现在仅有直兴市场街道两侧留有大正时期的红砖楼房,紧临欢慈市的入船町。进入欢慈市的古街名原称妈祖宫口,本来路中有座妈祖庙,但在日治时代晚期因拓宽道路遭拆除,而另在十字路口兴建一栋欧风白楼。

  1.龙山寺

  建於清乾隆三年(1738)创建,在当时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,无论是祈福消灾,集会议事,甚至昔日械斗郊拼,都以龙山寺为指挥中心,而凡是盖上龙山寺印的文件,也都具有相当正式的效用,可想见该寺和艋舺的历史发展真是息息相关!

  列为二级古迹的龙山寺,最引人注目的是供奉分属佛道的众多神明和精彩的建筑,正殿主奉观世音,但也同祀道教的妈祖,文昌,关帝君 央A方便当时来自不同区域的移民,同聚在此祭祀。在建筑特色方面,龙山寺继承了中国南方的传统,又兼受外来风格影响,相当具有观赏价值,前殿及正殿结构奇巧的藻井,精雕细琢的石雕,轿顶式屋顶造型的钟鼓楼,琳琅满目的书法和诗句,以及各种姿态,神情变化丰富的神像,出自名将手工的前殿铜铸龙柱,皆是令人赞叹的艺术瑰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