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街串巷品尝京味十足的小吃

来源:西北旅游网 发布:2014年05月29日 作者: 人气:3230

    北京小吃历史悠久、品种繁多、用料讲究、制作精细,堪称有口皆碑。北京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,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,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“碰头食”。其中较著名的有老北京十三绝等。另有同名书籍。

    芝麻烧饼
    北京常见的小吃芝麻烧饼,卖的不少。其实烧饼是小吃中的一大类别,又细分为焖炉烧饼、马蹄烧饼、吊炉烧饼等花样。
    焖炉烧饼是以白面制成,放入焖炉中烤熟,有馅、有甜咸荤素多种;吊炉烧饼则是由吊炉烤熟的,比一般的芝麻烧饼略大,一面有芝麻,有层层瓤儿,吃的时候夹上焦圈;马蹄烧饼也是一面有芝麻,无咸味,形状像个马蹄子,和天津的麻饼大同小异。现在京城市场上的烧饼各式各样,但和原来老北京烧饼的外酥、内软、味正逊色多了。

    卤煮小肠
    卤煮小肠也是老北京人爱吃的品种之一。原料是猪肠、猪肉、猪肺、心、肝、舌等下水,加酱油、丁香、砂仁、豆蔻等香料煮熟,另外还可以加炸豆腐、火烧,吃时切成块状,淋上辣椒油、蒜醋汁。加入火烧的也叫卤煮火烧。现在也有卖的,味道差了许多,这主要是原料的问题。

    油条
    油条是东北方各地都有的小吃品种。用两小块面团叠加在一起抻长成长条状,放到油锅里炸熟即可食用。油条北京人叫它“油炸鬼”。与油条相似的是油饼——将面团压成片状,中间划上两道,放油锅里炸熟。面团小而薄,炸的焦脆叫“薄脆”。面团上加以红糖就成了糖油饼。焦圈又叫“小油鬼”,炸熟后像一个圆环,焦香酥脆,北京百姓常用来夹入马蹄烧饼中同吃。

    炒肝
    现在找到家够味的炒肝更难,不是肝儿又厚又大,没煮透,就是吃着有苦腥味,勾出的芡不是稀就是稠,喝光肝儿,酱油汤还挂在碗里。旧时北京鲜鱼口内的天兴居炒肝儿,盛在小碗里转着圈喝,鲜嫩的肝,煮的透的肥肠,阵阵蒜香,真是口香四溢,还很便宜,一毛钱一碗。

    脆麻花
    脆麻花是用面粉加入白糖、桂花和辅料和成面团,搓成条状拧成麻花,用温油炸熟,晾凉之后食用。天津十八街的大麻花就很有名,它还加入了芝麻、果仁之类等作料。北京的麻花比较小。蜜麻花,也叫“糖耳朵”,是用米发面切成粗条,盘成人耳形状,炸熟后再蘸上一层糖稀而成。

    馄饨
    再有更多的是卖馄饨的,几乎每个早点铺都有。当年最有名的是东安市场的馄饨侯,味正醇香。那时真正老京味馄饨,皮薄、馅小,高档的馄饨用鸡蛋清和面,整鸡吊汤,撒上虾子、豆苗、蛋皮丝等作料;低档的馄饨用猪棒骨吊汤,撒上虾皮、冬菜、紫菜、香菜等作料,人们常就着馄饨吃烧饼。

    奶油炸糕
    北京特色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营养的小吃品种。它用上好面粉为原料,先烧适量开水,水开后,改用小火,将面粉倒人锅内,迅速搅拌直到面团由自变成灰白色,不粘手时,取出稍晾成烫面。白糖用水化开,香草粉用水化开,适量鸡蛋液在碗内搅匀,分几次加入烫面中,最后一次加入奶油、糖水、香草粉水,揉搓均匀。 然后在锅内倒油,旺火烧至冒烟后,改用小火,此时将揉匀搅拌好的面团,500克分成40个均匀小球,人油锅前用手摁成圆饼,逐个下人油中,待饼膨起如球状,并呈金黄色时捞出,滚上白糖即成。

    驴打滚儿
    驴打滚儿,是北京特色小吃中比较古老品种之一,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,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。另将黄豆炒熟后,轧成粉面。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,然后抹上赤豆沙馅(也可用红糖)卷起来,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,撒上白糖就成了。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,层次分明,外表呈黄色,驴打滚儿的特点是香、甜、粘,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。

    焦圈
    北京特色小吃中的焦圈儿,男女老少都爱吃,酥脆油香的味儿,是一种巨大的诱惑。北京人喝豆汁必吃焦圈儿,豆汁儿就着焦圈儿,已经成了北京的一个标签儿。焦圈儿可贮存十天半月,质不变,脆如初,酥脆不皮,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食品。

    蜜三刀
    北京传统特色风味小吃。具有浆亮不粘,味道香甜绵软,芝麻香味浓厚的特色。北京蜜制小吃品种很多。蜜是饴糖,是由大麦等粮食经发酵糖化而成,有补脾、益气、缓急止痛、润肺止咳的功效。在山东青州、博山等地区又被称为“蜜食”,以老字号“隆盛”、“景德东”所制最受欢迎。

    北京闻名的的是历史,表面上它是现代大都会,但内心却有抹不去的古朴和怀旧。闲庭信步在逐渐少去的胡同里,走进那热气腾腾的涮肉店,那才是真正的北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