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现甘肃道教源地--崆峒
崆峒文化是华夏文明南始祖文化中的重要部分,它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立的文化特色,典范特色。
对于崆峒文化不能简单地给以评骘或者演绎。从有史记载看,它承载中华民族开元的脚步,为道源圣地,兼存佛儒。并凭借陇上名山的秀美风光,使广天下帝王布衣骚客商贾纷沓而至,留下宝贵的文踪墨迹。又有独特的生态地理,及以游览为中心的文化产业。因此,崆峒文化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、多元的内涵和当代开发建设的价值和意义。
原生态自然
崆峒文化是在其典型的生态环境中发轫、发展的,它依存的崆峒山,西接六盘山,东望秦川,南依关山,北峙萧关,泾河与胭脂河回护前后,海拔高度在1485至2123米之间,是由上三迭系红色坚硬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,游览区面积83.6平方公里,自然保护区百余公顷。国务院在发布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通知中给以高度评价,说“区内有气势磅礴的马鬃山,奇特的香山胜景,幽雅别致的五台风光,神秘的玄鹤洞,引人入胜的弹筝峡、月石峡,风景旖旎的胭脂川等自然景色。”崆峒文化因这样的美景机缘,而有无尽的生气活力。
千百年来,人们格外珍爱、关注崆峒生态文化。当西方文化把其触角伸入大都市,矗立起高大森严的教堂时,而中国道教、佛教则走向烟霞弥漫黛青色的山林深处,精神生命和自然生命相互呼应,勃发。崆峒文化就是黄土地上“天人合一”的生态文化景观。
道教圣地
《史记》《庄子·在宥》都记载黄帝在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的史实,阐述“道”乃无形无象,无为而无不为,达到无欲之境,回归生命的本体,从而树立“抱神以静”的人生观,认为人与自然界本质上是相通的,人性与神性通过对话,理喻泰否、祸福、损益的乾坤运行变化,从而树立“阴阳有藏”的世界观。并指出养生是“至道”的根本,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,进行“外丹”和“内丹”的修炼,做到人体生理、心理与精神的和谐统一,从而树立“以处其和”的生命价值观。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在《禅宗与道家》中指出:“黄帝曾经拜过七十二个老师,遍学各种学问,最后西上甘肃的崆峒山,问道于广成子。”
由此可以看到,神性、宗教理念与科学、理性精神是人类文化史上两种思想的脉络,它们之间抗衡斗争,有渗透吸收,相辅相成,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丰富与发展。崆峒文化是多元的,复合型的。在2004年初夏,北京大学、中国社会科学院、西北师大教授专家和本地领导学者百余人,成功地举办了“崆峒文化论坛”。去年年底中央电视台拍摄了《西极崆峒》,在央视四套《走遍中国》栏目播出,又在欧洲和美洲台播出。出版了《崆峒山新志》,创办了《崆峒学》杂志,等等。崆峒文化在更广大更深入地获得理论诗意和实践视阈。
- 上一条:金城迎来春季交响音乐会
- 下一条:《黄河之都》将唱响金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