潜水旅游:诱惑有多大
潜水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项目近年来广受欢迎,但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。怎样才能让潜水游更为安全?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。
●市场
一年200万中国游客体验潜水游
每年消费潜水旅游项目的中国游客有多少?相关数据显示,2012年世界范围内体验潜水的游客人数超过5000万人次,其中,中国参加体验潜水的游客超过200万人次。
马来西亚沙巴旅游局的相关负责人曾对外发布一个数据:2010年,到沙巴潜水的中国游客是2075人次,到了2012年,这一数据已经增长到20462人次。中国成为赴沙巴潜水旅游人次最多的国家。
事实上,国外的潜水旅游花样繁多,很多机构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向中国市场进行推介。
一位广州旅行社市场部的经理向记者介绍,斐济就推介过一个更刺激的“鲨鱼潜”,游客要潜到水下20多米的地方,然后爬在珊瑚面上观看教练喂鲨鱼。该经理表示:“玩这个项目不需要潜水证,也挺安全的。话说回来,哪个项目没点风险?”
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的孙磊,前段时间在菲律宾长滩岛首次体验了海下潜水。孙磊向记者兴致勃勃地描述“首潜”感受,刚开始入水还好,潜到中段,耳朵突然疼痛起来,脑袋有点发炸的感觉,心里也慌起来。“幸亏教练之前教给我们一些‘吞咽’的技巧,挺管用的。玩到最后,舍不得上岸。”
●风险
经营不规范导致游客溺亡
近几年,中国游客在潜水时遇难的事故不少。去年5月,一名27岁的中国男游客在泰国皇帝岛潜水时溺亡,而此前一个月,刚有一名中国女游客在塞班岛潜水时遇难。
记者梳理了近几年的遇难事件发现,事故原因主要集中在氧气瓶、救生衣、独自行动等方面,发生地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,例如泰国、印尼等。
骆峰是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杂志的摄影师,也是一位资深“潜友”。他认为,东南亚一些国家部分开展潜水旅游项目的公司并不规范。“一些小的俱乐部没有认真勘查水域,带些刚会吸氧的游客就敢下去。这太危险了,探险不等于冒险。”
骆峰说,以吸氧为例,潜水前对游客的心理疏导很重要。“同样是一罐氧气瓶,别人能吸一个半小时,有的人一紧张,呼吸急促起来,半个小时就消耗掉了。”
几年前,骆峰就获得了国际专业潜水教练协会的开放水域潜水证。他告诉记者,考这个证需要理论课程、泳池课程、开放水域课程。有了它就可以潜到18米,下海不再需要教练,但即使这样,整个团队也要配一个潜水向导。
骆峰解释,对于一般游客而言,如果就潜一两次,确实不需要考潜水证。潜水俱乐部有一些“速成”的课程,“这种类型的体验者,潜水深度最好在10米以内,否则耳压会受不了。”
记者注意到,针对潜水等高风险旅游项目,国家旅游局曾作过提示:各旅行社安排的旅游行程中,若涉及高空、高速、水上、潜水、探险等高风险旅游项目,应充分评估项目风险,确保经营者具备相关资质和安全保障能力,并就项目风险对游客做出明确提示。旅游法也对高风险旅游项目作出了明确规定:旅游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、财产安全的要求。
显而易见的是,“提示”和法律条文直接指向了旅行社和相关经营者,明确了相关责任方的义务。
●发展
市场需求大 监管要加强
近些年,国内的一些沿海地区陆续开展潜水旅游项目,而且势头越来越强劲。
骆峰很看好中国的潜水旅游市场,特别是在南方。“广东、海南那边有些年轻人过周末就是去泰国、菲律宾潜水,乘飞机就2个小时,很方便。这就相当于北方人冬天去滑雪一样。”
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,国内要紧紧抓住这块市场,充分发挥好“后发优势”,别搞得不伦不类,多学学先进的开发设计、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,例如夏威夷的魔鬼渔村、伯利兹的大蓝洞、哥斯达黎加的椰子岛等就值得关注。“国内这一块市场慢慢在成型,还需要大的提升。海南、广东的一些小岛做得还不错。”
广东省放鸡岛北京办事处营销总监马德说,潜水与旅游的结合,市场需求越来越大。去年放鸡岛住岛游客有10万人次,其中70%—80%都参加了潜水旅游。“我们还会做一些‘私人定制’的项目,比如海底探险、夜潜之类。”
马德强调,对于潜水区域,他们经过了周密水下勘探,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后,划分出浅水区、深水区、探险区三块。“我们海底的能见度是8米,海底观赏资源也很丰富。我们不会做‘涮锅式’潜水,5分钟一个,质量和安全都没法保证。”
前述不愿具名人士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,国内有一些地方,明明水域条件不行,也要硬上潜水项目,这就太冒险了。“我就参加过一个项目的前期论证,那个地方水下能见度很低,而且还有很强的洋流,国家对这块要加强监管。”
对于未来,骆峰更憧憬能在西沙、南沙潜水。“对于潜水爱好者来说,那个地方太有诱惑力了。不过,安全肯定还是要放到第一位的。”
- 上一条:旅行社看好今年中国游客赴泰旅游市场
- 下一条:春节三亚否认外地车辆上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