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你惊艳四射的上海-美食篇
古老斑驳的石库门,高脚杯、咖啡吧和老唱片里都流淌着香艳的上海情,去看看小洋楼上的那些小资情调,再去细细品品上海菜中的上海味道。上海美食多种多样,中国及世界各地几乎所有的佳肴都能在上海觅到踪迹。
上海本地菜系,又称海派菜,以烹调鲜活著称,有浓油赤酱、色泽鲜亮、注重原味的特色。生煎包、草头圈子等美食都是典型的上海菜。包括上海本地的各类风味快餐、小吃,花费不高却能大快朵颐,如城隍庙、乍浦路、七宝老街等都是美食聚集之宝地,绝对让你过足嘴瘾。
生煎
生煎,是流行于上海、浙江,江苏及广东的一种传统小吃。原为茶楼、老虎灶(开水店)兼营品种。馅心以鲜猪肉加皮冻为主,20世纪30年代后,上海饮食业有了生煎的专业店,馅心花色也增加了鸡肉、虾仁等多种品种。由于上海人习惯称“包子”为“馒头”,因此在上海生煎包一般被称为生煎馒头。
小杨生煎:静安区吴江路269号湟普汇2楼、杨浦区五角场第一食品商店2楼
飞龙生煎:虹口区四川北路2002号东泰休闲广场1楼(近山阴路)
大壶春:黄浦区云南南路71号(近金陵东路)
王家沙点心店:静安区北京西路1533号
丰裕生煎:卢湾区 重庆南路197号(近复兴中路)
友联生煎:静安区巨鹿路586号(近陕西南路)
蟹壳黄
蟹壳黄,上海知名汉族小吃,属本帮菜。因其形圆色黄似蟹壳而得名。蟹壳黄是用油酥加酵面作坯,先制成扁圆形小饼,外沾一层芝麻,贴在烘炉壁上烘烤而成。此饼味美咸甜适口,皮酥香脆。有人写诗赞它“未见饼家先闻香,入口酥皮纷纷下”。蟹壳黄的馅心有咸、甜两种。咸味的有葱油、鲜肉、蟹粉、虾仁等,甜的有白糖、玫瑰、豆沙、枣泥等品种。
草头圈子
草头圈子是上海海派菜单里一道非常受欢迎的美食,这道菜上海人现在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,要在以前只能在草头上市时才能吃上这道菜,草头是句上海土闲话,实际上它的学名叫作苜蓿。
南翔小笼包
上海的南翔小笼有百年历史,诞生于清末同治十年。最初的创始人是一家点心店――日华轩点心店的老板黄明贤,后来他的儿子在豫园老城隍庙开设了分店。也就是在这繁华喧闹的豫园里。
南翔小笼馒头初名“南翔大肉馒头”,后称“南翔大馒头”,再称“古猗园小笼”,现叫“南翔小笼”。大肉馒头采取“重馅薄皮,以大改小”的方法,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;又以精肉为馅,不用味精,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,以取其鲜,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,以取其香;还根据不同节令取蟹粉或春竹、虾仁和入肉馅,每只馒头折裥14只以上,一两面粉制作10只,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,小巧玲珑。美食本来就是一门艺术,中国人发明的包子可算是这门艺术中的一个杰作,而小笼馒头更是把这一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极致。南翔小笼制作精细,它以精白面粉发酵为皮,选取猪腿精肉为馅,而最独特的是要用隔年老母鸡炖汤,再和猪肉皮煮在一起,然后做成皮冻,拌入馅内。
小笼味美细腻,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。 从当年第一次在南翔小镇石舫上零售,到今天分店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国外,南翔小笼的变化令人瞩目,然而,它的那份原汁原味、自然淳朴却始终不变,始终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食客。戳破面皮,蘸上香醋,就着姜丝,咬一口南翔小笼,然后细细品味,品味上海传统的饮食文化,品味远离喧嚣都市的那份“乡野”之情,品味好吃的南翔小笼。
响油鳝糊
响油鳝糊是上海市汉族名菜之一,以新鲜鳝鱼作为原料,把当天宰杀的鳝鱼切成断儿后,放入佐料,爆炒。颜色偏深红,油润而不腻,新鲜可口。
响油鳝糊因鳝糊上桌后盘中油还在辟叭作响而得名。特点在于鳝肉鲜美、香味浓郁、开胃健身。
排骨年糕
排骨年糕是上海地区一种经济实惠、独具风味的汉族小吃,已有50多年历史。大排佐以小而薄的年糕,经油氽、烧煮而成,既有排骨的浓香,又有年糕的软糯酥脆,十分可口。排骨色泽金黄,表面酥脆,肉质鲜嫩。入口糯中发香,略有甜辣味,鲜嫩适口。排骨年糕的两大主料——排骨和年糕都有很高的营养价值,可为幼儿和老人提供钙质,具有滋阴润燥、益精补血的功效。上海市的曙光饮食店的“小常州”排骨年糕、“鲜得来”点心店作的排骨年糕最具特色。
- 上一条:让你惊艳四射的上海-购物篇
- 下一条:三亚春节人满为患 停车场日收入过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