喀什浓郁的风土人情 中国的最西端
在新疆,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:不到喀什,就没有到过新疆,就跟不去布达拉宫,就没有到过西藏一样。我想这句话的意思,一是说不到喀什,你就不知道新疆有多大——从首府乌鲁木齐坐飞机到喀什,要花一小时四十分钟,差不多相当于从杭州到北京了;二是说喀什是新疆最有特色的城市。要想领略最浓郁的风土人情,真的应该去喀什看一看。
其尼瓦克宾馆这个季节的喀什,永远都是那么明亮。夏天的白昼长,加之喀什已经快到中国的最西端了,这里的太阳直到晚上十一点才完全落山,所以在喀什的这两天,会显得非常漫长,让人觉得仿佛是赚到了时间。
我订的喀什酒店名叫“其尼瓦克”,六年前我就曾在那里住过,当时的设施就已显陈旧,这一次去,更觉老气横秋,客人也不似以前那么多了。喀什酒店也有很多高档的,但我之所以选择这家,不仅是因为念旧,更是因为它的历史——其尼瓦克宾馆的后院里有一家汉餐厅,它的建筑是一栋两层的小洋楼。就是这栋已经快被人遗忘的小楼,在一个世纪前,却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:它曾是英国驻喀什领事馆的所在地——当时的英国殖民者,选择在这座中国最西部的城市建造领事馆,足见喀什在整个中亚地区,地位是何等重要。
英国领事馆旧址的外面,有一棵122岁的园冠榆,如今已是浓荫蔽日。1908年,当这栋小楼刚刚建成的时候,当那些来喀什掘金的西方人在其尼瓦克受到热情款待的时候,这棵园冠榆,大概还不到两层楼高吧?
再见老城这几年,喀什的变化太大了,许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。从酒店八楼的窗户望出去,视线被各种建筑遮挡,几乎已经看不到老城了。其实老城就近在咫尺,出酒店大门,从地下通道过马路,拐进诺尔贝希路,就立刻进入了喀什老城的地界。这条小街真是太繁华了,两边商铺林立,从烤馕店到肉摊,从打铁铺到棉花店,真是无奇不有。放眼望去,见到的全是喀什本地人,简直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。后来我才知道,诺尔贝希路是喀什的老街,历史上叫柴火巴扎,每逢集市,人们赶着毛驴驮着商品来到这里,人和车常常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,热闹非凡。看来这条小街的人气,还真是有传承的。
沿着诺尔贝希路往前走,细细感受喀什老城里的慢生活。只见两边的商店渐渐变得华丽精致起来,就在这时,狭小的老城豁然开朗,一座巨大的广场出现在我们面前——而这个广场上最耀眼的建筑,就是喀什老城的中心,我国最大的伊斯兰教礼拜寺——艾提尕尔清真寺。
36号摩天轮在喀什的这两天,基本上就是在老城里闲逛,连地图也不带,走到哪里算哪里。有人说喀什的老城像一座巨大的迷宫,我想这正是我喜欢的感觉。我们从喀日克代尔瓦扎路走到阿热亚路,又从欧尔达希克路走回了喀日克代尔瓦扎路。整个老城,仿佛一个巨大的工地,到处都在拆建——去喀什,真的要趁早,这些年很多人都在关注喀什的老城改造,跟我六年前第一次去那里相比,很多老街都已经改变了模样,原来的生土房变成了砖瓦房,街道也变宽了不少。明晃晃的阳光下,那些古老的过街楼就这样袒露在工地上,几个小男孩在巷子里踢足球。我想起了曾经读到过,喀什老城街巷里铺的地砖有两种形状,一种是六边形的,说明这条小巷可以通往外面,另一种是正方形的,说明这是一条死胡同——就像杭州以前的街道一样,南北走向的叫路,东西走向的叫街——很多年以后,这样的城市密码,还有人会记得吗?
感受喀什老城,除了漫步城中,还可以从高处鸟瞰。东湖公园里的那架摩天轮,是欣赏老城全景的最佳去处。上摩天轮的时候,卖票的老大爷见我胸前挎着相机,问:“你是要拍照吗?”我一惊,差点想问,难道摩天轮上禁止拍照?谁知老大爷却说:“你先别上,等36号轿厢。”等我们坐上摩天轮的时候,这才明白大爷的用意:原来唯独36号轿厢的两头是没有玻璃的,拍照片没有遮挡,效果最佳……
牛马市场在喀什,很想去看一看那里的活畜交易市场,可是一打听,只有星期天才有,可是早上九点我们就要坐飞机离开了,真遗憾。那天我们赶到机场的时候,机场还没有开门,我突然想到,牛马市场就在附近,兴许还来得及赶过去看一眼。给出租车司机加了30元钱,直奔那里。活畜交易一般十点才开始,不过已经有不少赶早的人在那里忙活了。一车车的小山羊、小绵羊、驴、牦牛,被源源不断地拉到市场上。那些小羊,被人从卡车上抱下来,在栏杆上拴成一排,它们顶着高高的羊角,神情优雅,在我的相机前摆起了POSE。可是一想到它们的命运,我不禁有些怜悯起来……
因为赶飞机,我们没有等到牛马市场最热闹的时分。不过对于这一次喀什之行,我已经没有遗憾了。
- 上一条:捷星航空“插翅”直飞乌鲁鲁 澳洲自然文化双遗产“高贵不贵”
- 下一条:灵隐寺